.

  当前位置:广东本色>> 新闻动态>>>>


实施商标富农 助推脱贫攻坚——来自四川省运用商标助力精准扶贫的调查


阅读提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通知》(川委厅〔2018〕22号)要求,四川省工商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实施商标富农 助推脱贫攻坚》的调查报告并上报省委、省政府。该报告总结了四川省运用商标助力精准扶贫的四种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目前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全省88个贫困县商标精准扶贫提出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高度认可,特此编发,敬请关注。

  在2018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期间举办的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上,四川扶贫商标在四川地标馆惊艳亮相。
  当前,我国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当地就业、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近年来,四川省工商局大力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培育壮大了一批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商标群体。不少特色农产品借助商标品牌效应“点石成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既显著提升品牌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又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
  目前四川省88个省定贫困县的特产资源存在要么没有商标,要么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商标在促进精准扶贫和“三农”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在精准脱贫攻坚阶段,如何引导88个贫困县推动农业资源和品牌融合,发展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使商标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商标精准扶贫“四川实践”四种模式及成效
  近年来,省工商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部署要求、立足本职促进“三农”发展。截至2018年3月,全省商标注册总量超过50万件,排名全国第八位。其中,农产品商标超10万件;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到267件,排名全国第四位。商标精准扶贫工作基础日趋坚实。
  目前,我省已率先探索和实践了商标精准扶贫的四种模式,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川实践”。
  模式一:培育高知名度商标,提升产业优势
  即“通过引领企业主体,培育提升商标价值,用好用活每一件商标,促进特色产品和产业优势提升”。我省农产品高知名度商标“溢价效应”明显,从贫困县中任意抽取10件商标产品统计其价格变化,使用商标前的价格与使用商标后现在的价格相比,产品价格涨幅平均值约为42%。商标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和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如:乐山市沐川县是一个贫困县,该县的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以商标品牌为引领,打造魔芋现代加工产业。企业加强商标国际注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带动沐川魔芋产业转型发展。该公司还充分依托品牌企业的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扶贫攻坚计划,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挖掘“魔芋财”,建设品牌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贫困户80多户种植魔芋。贫困户每年每亩户均可收入6000元,实现种植一户、脱贫一户。
  模式二:打造地理标志商标,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即“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合力打造地理标志商标,会员单位、龙头企业品牌示范引领,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我省部分地理标志商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川蜀大地。
  对88个贫困县161件地理标志商标的调查显示,其中126件地理标志产品年总产值986万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16万人,平均每1件地标带动近1万人致富脱贫。如,南江黄羊产业的发展,带动光雾山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南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南江黄羊商标2009年注册使用以来,知名度不断跃升,品牌价值超过30亿元,7.4万人摆脱贫困。特别是近两年“借羊还羊”模式覆盖南江县93个贫困村1600户贫困户,其中810户精准贫困户均实现年增收1.8万元以上。又如,广元市的苍溪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5万亩,辐射全县39个乡镇,带动发展猕猴桃专业合作社43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及精准扶贫户逾10万人,品牌价值达60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后,鲜果远销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近3年出口量达1370吨。
  模式三:塑造区域公共品牌,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即“政府主导塑造区域公共品牌,引领各类商标集群式发展,打出组合拳,共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近年来,部分市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公共品牌的注册、使用、运营和推广,注重发挥“组合拳”作用,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凉山集体商标2012年注册后,州政府引导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已形成包括盐源苹果、会理石榴等24件地理标志商标及200多件商品商标在内的品牌集群,涵盖1530种特色农产品,产值210亿元,占自治州农业总产值(280亿元)的3/4,区域内70%以上的农民受益。
  模式四:打造四川扶贫商标,增强扶贫产业整体效应
  即“政府主导开展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注册,将88个贫困县扶贫产品列入,建立统一的管理、营运和推广制度,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增强扶贫产业整体效应”。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注册和运营,必将成为四川精准扶贫的新亮点和制高点。此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中。省工商局已经会同省移民局、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等单位,完成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设计、确定使用成员、产品类别选定等前期工作,其他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商标管理制度,严格认证扶贫产品质量,完善扶贫产品直通渠道,开展定向采购帮扶等。

二、实施商标扶贫存在的问题
  我省农林牧渔业资源丰富,88个贫困县拥有众多特色资源,但这些特色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更没有形成产品优势和商标品牌优势。具体而言,我省商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市场主体商标品牌意识不强
  从商标注册数量上来看,我省88个贫困县市场主体总量为112万户,历年累计注册商标64483件,平均每20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注册商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和四川平均水平(9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88个贫困县中,还有20个县没有一件地理标志商标。贫困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商标注册、使用、宣传和推广方面的意识有待增强。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昭觉县,拥有乌金猪、高山玫瑰鸡、细毛白羊等众多农产品资源,但全县仅有注册商标92件,其中农产品商标18件,没有1件地理标志商标。该县已有的注册商标也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实际使用的更少。
  (二)商标扶贫政策不配套
  我国商标品牌发展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推动式发展特征,实施商标战略离不开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经调研发现,我省大多数贫困地区在商标注册、品牌规划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政策。88个贫困县普遍反映,当地的特色产品和资源亟须在商标注册、品牌规划、市场宣传、产业布局等方面获得支持,但财政、税收、金融对涉农商标品牌的优惠政策不多、不细,尤其是在资金激励政策上落实不到位。有的一些政策还停留在“纸面”上,亟须资金扶持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产业得不到支持。
  (三)“高知名度商标提升产业优势”作用发挥不明显
  我省目前拥有高知名度商标288件,其中农产品商标83件、地理标志商标14件。88个贫困县有39件高知名度商标,其中农产品商标18件、地理标志商标8件。虽然凉山州的盐源苹果、巴中市的南江黄羊、广元市的苍溪猕猴桃等高知名度商标,在提升苹果、黄羊、猕猴桃等产业优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产业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大、美誉度高的商标数量还相对偏少,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据统计,2018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四川有26家入围,虽然排名全国第八,但在省内所占比例太低,88个贫困县中仅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永丰纸业、东柳醪糟)。四川省级887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有4800余家龙头企业深入“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40万贫困户人均年收入1.53万元,每家龙头企业仅带动800多户贫困户脱贫。
  (四)“地理标志商标促进产业联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省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及地理标志资源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商标注册滞后,产品“有实无名”或“名声不响”。
  据调研,我省88个贫困县拥有农产品商标17184件,其中地理标志商标161件,未使用或使用不充分的约占60%。同时,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不够规范,以产品名称取代地理标志商标及专用标志的现象普遍存在。协会及职能部门对中小企业和农户使用地标不备案、不管理、不作为、不服务,更未充分利用网络销售等平台,导致地理标志商标知名度低,产品优势没有转化为品牌优势,地理标志商标促进产业联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五)“区域公共品牌产业集聚效应”作用发挥不均衡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一个地区拥有品牌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省拥有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贫困地区除大凉山、广元七绝区域公用品牌产业集聚效应较好外,其余区域公用品牌如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巴食巴适、华蓥山等,尚处于初步推广阶段,作用发挥不明显,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均衡。

三、实施商标富农助推脱贫攻坚的建议
  据原国家工商总局“商标与经济发展关系”课题组统计,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来自地理标志产业的收入占产地农民总收入的65.94%,地理标志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值带动比达1∶5.2,就业带动比达1∶3.34,53.38%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
  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88个贫困县要如期脱贫、稳定致富,重视培育涉农商标品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链,充分释放商标的财富效应,很有意义。建议:
  (一)建立贫困地区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商标富农工程工作机制,系统强化扶贫商标品牌发展设计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围绕产业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目标,建立健全商标富农工作机制;加强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相关人员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市场主体增强商标意识及管理运用的能力;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施策、合力推进商标品牌的运营和推广;借鉴丽水山耕等省外成功经验,各级政府健全商标品牌发展精准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确定资助名录,资金及优惠政策优先用于农产品和地标注册、运用、宣传推广方面;将商标富农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
  (二)全省88个贫困县着眼特色效益农产品、民族特色产品或旅游服务,大力推广四川扶贫集体商标
  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申报注册后,应从机制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大力推广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制定《四川省贫困地区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相关单位要协同开展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运营和推广,带动88个贫困县农产品走向市场、辐射全国创品牌,把贫困地区产业“亮”出来,培育精准扶贫产业“金字招牌”。
  (三)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聚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加大大凉山、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巴食巴适、广元七绝等品牌的集中打造力度,尽快形成“拿得出、喊得响、叫得亮”的精品品牌。推动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带头使用区域公共品牌,借助其雄厚实力促进品牌价值提升,通过“商标+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带动贫困地区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
  (四)精心培育品牌孵化场地,着力创建一批商标品牌精准扶贫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基地
  按照“培育一件商标,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思路,在88个贫困县中选择一批精准扶贫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实施商标富农工程,示范带动提升商标管理和运用水平,培育一批“商标兴农”“商标兴企”“商标兴川”的商标品牌产业。
  (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拓展贫困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推介销售渠道
  将商标精准扶贫和“互联网+”对接,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合作,创新“企业+农户+平台”的营销模式,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品,委托实体商业企业运营承接,通过电商互联网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的窗口进行销售,提升商标精准扶贫效能;设立涉农产品物流运输绿色通道,打通进城下乡通道,推进贫困村物流服务全覆盖。



原作者:

来 源:

中国工商报18-10-16

共有39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